1.顯示卡上的記憶體最初的工作內容是提供營幕顯示的解析度與色彩深度, 舉個簡單的算式可以加速了解: 以24吋, 16:10 1920x1200解析度的液晶螢幕來說, 1920x1200 (縱橫解析度)x32bit(位元色彩)/8/1024/1024(換算成Mega)=8.7890625. 可得知, 顯示卡上最少需要9M以上的記憶體, 才能"顯示"出這樣的(2D)解析度與色彩深度. 如果需要顯示三維畫面(也就是3D), 相同的記憶體就要再乘以三, 也就是需要最少30M左右
2.然而在現今的3D遊戲/程式中, 光是這樣的容量仍然是不足的, 因為使用者需要相對的繪圖速度,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FPS(Frame per Second 每秒顯示畫面), 所以顯示卡上記憶體又有另外的工作效用, 簡單說明如下:
硬碟內遊戲材質--主記憶體--CPU解壓縮材質--匯流排(AGP/PCI-E)--顯示卡記憶體--顯示卡晶片運算繪圖--顯示卡輸出(類比或數位訊號)
因為多數3D材質容量龐大, 而由此工作順序可知, 顯示卡上記憶體越大, 反覆往CPU/主記憶體/匯流排要求資料次數可以減小, 可以作為顯示卡晶片運算時的高速緩衝, 進而加速3D處理速度...
PS.目前有許多顯示卡GPU或是PHY物理加速卡, 具有協同CPU運算/解壓縮材質的功能, 但仍不能取代顯示卡上高速記憶體直通GPU的功能...
3.然而目前多數遊戲使用512M的顯示記憶體已可應付的不錯, 除非使用者需要更高的解析度或是使用各種反鋸齒/高畫質功能, 但這也需要有相對的CPU/GPU速度, 並非大容量的顯示卡記憶體就可以解決, 若是在大部分使用者滿意的速度為前提下, 目前顯示卡記憶體的"速度"應比"容量"來的重要...
顯示卡的效能最主要還是控制在顯示卡晶片的效能與記憶體的"速度". 至於記憶體的"大小", 其實在一般使用下對效能的改善有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